- 刘春莹;宋建国;李鹏飞;鱼红闪;金凤燮;
研究了市销人参、西洋参和三七参根部中总皂苷的含量及组成。采用正丁醇萃取法提取总皂苷发现:总皂苷在人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6.1%;在西洋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6.3%;在三七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1.7%。人参、西洋参须根中总皂苷的质量分数均高于主根,是其1.5倍;而三七参主根中总皂苷的质量分数高于须根,是其3倍。TLC和HPLC检测结果表明,人参中各种皂苷的质量分数差别不大,主根、须根的w(PPD)/w(PPT)分别为37∶58、66∶33,人参中含有特征皂苷Rf,其质量分数为5%~8%,人参中还含有微量R1。西洋参中Re、Rb1含量较高,占总皂苷的40%~50%,主根、须根的w(PPD)/w(PPT)分别为50∶43、58∶39,西洋参中不含有R1和Rf皂苷。三七参中Rg1、Rb1的质量分数较高,占总皂苷的70%,其主根、须根总皂苷组成相似,三七参中含有特征皂苷R1,其质量分数为9%~11%。
2011年02期 v.30;No.11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吴思;田晶;许卫萍;
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代谢指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微矩阵显著性分析策略寻找不同碳源条件下6株不同遗传背景大肠杆菌变化最显著代谢物,以所发现的最显著变化的代谢物为中心,分别与同条件下检出的其他代谢物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到相关系数较大的代谢物。不仅发现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波动显著性化合物(葡萄糖和果糖为唯一碳源条件下变化最显著代谢物分别为谷氨酰胺和尸胺),并通过聚类分析验证了该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保证了在大量数据中提取到更加有用的信息。
2011年02期 v.30;No.113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杜枫;金凤燮;鱼红闪;
根据已知的人参皂苷糖苷酶(GluGF)的N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Absidia Sp.R84g菌株的总RNA出发,应用RACE技术,快速扩增测序得到cDNA3′末端与cDNA5′末端的未知序列,利用扩增测序所得到的cDNA5′末端和cDNA3′末端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二次RT-PCR扩增并测序得到GluGF基因的全序列。回收PCR产物测序,得到GluGF基因的序列全长为2149 bp,其中5′UTR长度为82 bp,3′UTR长度为114 bp,GluGF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 923 bp,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长度为640个氨基酸。
2011年02期 v.30;No.11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勾明玥;刘梁;张春枝;
从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清除羟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等方面研究了五倍子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同VC或VE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对以上测定方法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五倍子提取物和VC(或VE)在同等浓度下,五倍子提取物的还原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超过VC,清除DPPH自由基和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低于VC,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低于VE。五倍子醇提物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
2011年02期 v.30;No.11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 ] - 孙秀艳;韩祥;金凤夑;鱼红闪;
用水提醇沉法获得麦冬多糖,利用已筛选出的Absidia sp.O84s菌水解麦冬多糖得到其降解产物。运用黏度法测定麦冬多糖和麦冬多糖水解产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外推法得到特性黏度[η]=1.479,以水做溶剂用右旋糖苷对K值进行标定得到K=8.88×10-4,利用Mark-Houwink经验公式[η]=KMα得到麦冬多糖和麦冬多糖水解产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66836.5和39474.5,用黏度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简便可靠。
2011年02期 v.30;No.11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赵睿;王晓丹;祖国仁;赵长新;
以鳕鱼皮为原料,先用酸碱浸泡鱼皮,去除脂肪和杂蛋白,并使鱼皮充分膨胀。再利用热水抽提法,以胶原蛋白的产率为主要指标,考察pH、温度,水解时间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并考察这些因素对指标的交互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的胶原蛋白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是pH 5.0,温度为42℃,提取时间为25.72 h。在最优条件下胶原蛋白的提取率为83.75%。
2011年02期 v.30;No.11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单婷婷;芦明春;李永淳;张春枝;鱼红闪;金凤燮;
分别以质量分数为30%蒸熟大米、70%豆粕和质量分数为50%蒸熟大米、50%豆粕作为原料,经Aspergillus oryze sp.3042菌曲进行30 d的大酱发酵,其过程中5、10、15、30d分别取样,薄层层析法分析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发酵30 d时,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分别转化为大豆素和染料木素,多数转化成异黄酮苷元,转化率约为90%;大豆皂苷糖基发生改变,转化成相应的皂苷苷元,转化率约为50%。两种配比方案发酵的大酱在30 d时,对其水分、食盐、氨基态氮和酸度以及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2011年02期 v.30;No.11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王红英;常凯;钱斯日古楞;孙井辉;
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级Fe3O4磁流体,并对其用油酸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在分散有磁流体的壳聚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戊二醛交联剂,制得内核为磁性Fe3O4,外层包有壳聚糖的纳米级的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考察了壳聚糖质量浓度、NaOH滴加量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磁性壳聚糖微球粒径、粒径分布以及形貌等对复合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的最佳条件,并用电镜、红外光谱图、粒径分析仪等方法对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形态和组成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平均粒径为348.5 nm,表面富含羟基、氨基和醇羟基等官能团,磁性明显、分散性良好的磁性壳聚糖微球。
2011年02期 v.30;No.11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田桐;宋建国;赵慕;鱼红闪;金凤燮;
主要进行了从红参稀有皂苷20(S)-Rg3、20(R)-Rg3、Rg5和Rk1混合物中分离单体皂苷的研究。根据混合物在甲醇中各组分的溶解度不同,先分离出20(R)-Rg3,然后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20(S)-Rg3、Rg5和Rk1。从30 g红参稀有皂苷混合物中得到7.40 g纯度为64.0%的20(R)-Rg3粗品;10.9 g纯度为75.3%的20(S)-Rg3粗品;6.05 g的Rg5与Rk1的混合物。采用重结晶法分别对已分离出的20(S)-Rg3、20(R)-Rg3粗品各3 g进行精制,得到1.98 g纯度为94.6%的20(R)-Rg3和0.850 g纯度为95.1%的20(S)-Rg3。
2011年02期 v.30;No.11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陈霞;莫新迎;韩丹;姜晓雷;李明达;赵长新;
利用Bradford法和SDS-PAGE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直观地比较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同品种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与萌发过程中泡沫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显示,大麦中热稳定蛋白质含量与大麦总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同品种大麦在热稳定蛋白质及泡沫蛋白质含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其蛋白质组成基本相同;在发芽过程中,高蛋白质含量大麦中的泡沫蛋白质含量略高于低蛋白质含量的大麦。此实验数据及方法可为评估大麦以及预测麦芽和啤酒泡沫的品质提供借鉴。
2011年02期 v.30;No.113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崔励;黄姗;孙岩峰;徐同宽;
为了增强以N-乙基吡啶酮为中间体的分散染料的抗紫外线性能,向染料中引入安全、高效的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以间硝基苯甲酰氯、间苯二酚为主要原料,经过付-克酰基化反应生成了2,4-二羟基-3′-硝基二苯甲酮;以过硫化钠为还原剂进行硝基还原反应,生成了2,4-二羟基-3′-氨基二苯甲酮;其后进行重氮化反应、偶合反应合成了一支黄色新型分散染料。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1H-NMR)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合成染料的抗紫外线性能,其结构正确,抗紫外线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2011年02期 v.30;No.11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孙亮;董学伟;马春;董晓丽;李佳;钮娜;
采用高铁酸钾氧化降解活性艳蓝KN-R溶液。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活性艳蓝KN-R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及高铁酸钾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艳蓝KN-R溶液的降解有明显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溶液初始pH值为4.0,反应时间为10 min,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高铁酸钾投加量为1.0 g/L。在最佳条件下,活性艳蓝KN-R溶液完全脱色,染料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9.5%和76.8%。
2011年02期 v.30;No.11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于传斌;李昆;肖琴;陆委锋;刘俊龙;
采用硅烷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对纸粉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纸粉填充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钛酸酯偶联剂可以较好地改善纸粉与PVC基体的相容性,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冲击断面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偶联剂改善了纸粉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
2011年02期 v.30;No.11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石海强;白淑云;刘秉钺;鲁杰;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稻草纤维原料及其亚铵法制浆废液中的硅含量。比较了分析纯Na2SiO3·9H2O和单晶硅标准物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性,探讨了浸提剂种类和浸提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试剂用量范围内,分析纯Na2SiO3·9H2O和单晶硅标准物在680 nm处吸光度与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81;使用0.5 mol/L的盐酸作浸提剂浸提效果好,有效硅含量测定值最高;最佳浸提温度为30℃。利用该方法对稻草原料和锅炉粉煤灰的有效硅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分别为6.40和13.2 mg/g。
2011年02期 v.30;No.11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潘素娟;王大鸷;于长顺;李炎龙;张绍印;
研究了在1-丁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与咪唑阴离子搭配的碱性[Bmim]Im离子液体催化作用下,碳酸二甲酯(DMC)与异辛醇(EHOH)通过两步酯交换法制备碳酸二异辛酯(DEHC)的合成工艺。确定了合成DEHC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2.0%,醇酯摩尔比为4∶1,一步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 h,二步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4 h,经减压蒸馏可得到DEHC的收率为66.15%,纯度>99%。使用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对DEH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Bmim]Im碱性离子液体可作为均相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在双酯合成工艺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1年02期 v.30;No.113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付颖寰;张绥英;马红超;陈丽凤;马春;宋宇;董晓丽;
以农业废弃物稻壳经酸化处理、焙烧所得的稻壳灰为硅源,通过水热法未经老化过程及添加晶种直接合成了P型分子筛。采用钙交换能力、XRD和SEM对所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离子交换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合成P型分子筛的最佳条件为:n(Na2O)/n(SiO2)=1.2,n(SiO2)/n(Al2O3)=7.0,n(H2O)/n(Na2O)=25,于85℃反应10 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型分子筛产品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无杂相且晶粒精细,其钙交换能力达到每克P型分子筛可吸收305.4 mg碳酸钙。
2011年02期 v.30;No.113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谭凤芝;丛日昕;李沅;葛秀;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预处理后原料中纤维素质量分数由39%提高至81%,探讨了物料配比、醚化与碱化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和黏度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m(纤维素)∶m(NaOH)∶m(ClCH2COOH)=1∶1∶1,以异丙醇为溶剂,采用二次加碱法的工艺,两次加碱的质量比为2∶1,碱化温度30℃、时间60 min,醚化温度65℃、时间120 min。按最佳条件反应制得的产品取代度可达1.34,25℃下2%水溶液黏度可达690 mPa.s,并通过红外谱图验证了产品的结构。
2011年02期 v.30;No.11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